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

建物存在價值不在於美醜,在於它富有的文化意義

2015年的最後一天,跟都發局長林洲民一起去舊市議會現場會勘



台北舊市議會大樓位於忠孝西路、中山南路口,這棟建築最初二層樣貌完工於1964年。由臺北市政府工程處設計,1990年議會隨台北市政府遷至仁愛路4段,之後交給台北市警察局中正一分局使用,直到2007年間遷出,閒置至今。

目前正在進行「北市舊市議會」地上權案的招標,打算把這裡拆除,然後蓋商業大樓以及台北城市願景館、NGO總部等。其中台北城市願景館的功能就是展示市議會歷史以及古蹟等規劃。

照片出處: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

在這個路口的三個角落,分別有監察院(台北州廳1915),行政院(臺北市役所1940),舊市議會(1964)等三個不同時期的官署,在都市的形成過程中,以及對於台北市甚至台灣的政治演進都具有歷史紋理意義的,是一個很適合敘述這個城市的記憶和故事的場域。如果就這麼貿然的將舊議會大樓拆除,再蓋一座新的來懷念它,就像是一個藝術品出現了一個缺角,總是有種本末倒置,缺乏歷史深度、缺乏完整性的遺憾。

曾經看過香港的一個案例,也就是位於灣仔道以及皇后大道東交界的歷史古蹟建築「舊灣仔街市」,也是在興建商業大樓的同時保留歷史建築,構築出一種新舊並存,傳統與現代交錯的景象,就好像可以一步走入舊香港記憶,下一步又回到當下的繁榮。這是一昧只蓋出新的建物,所無法體會的溫度和感動。

孫振義教授提供

孫振義教授提供

孫振義教授提供

我還是會繼續要求市府可以慎重考慮,盡全力的保留下最大部分的舊議會建築體和內部文物,不要讓中山橋歷史建物被大卸八塊後遲遲無法重建的憾事,又重蹈覆轍。不要再漫不經心地對待這些有歷史意義、文化價值的建築,否則我們小時候、青春時所走過的足跡,在這座城市裡是越來越模糊了。

不禁要問,後來那些一棟棟新豎立起的水泥建築,真的是我們唯一要的都市景觀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